赶尸,顾名思义,就是驱赶尸体。它是湘西一种古老的神秘巫术。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就写过:“辰州(注:今湘西辰溪一带),地方是以辰州符闻名的,辰州符的传说奇迹中又以赶尸著闻。”
据传,赶尸这种巫术,或称为营生,最早出现在清朝中期。为什么会有这种“营生”出现呢?
湘西是一处贫瘠之地,从前很多人奔赴黔东和川东地区贩卖、采药、狩猎。由于崇山峻岭,瘴气重,恶性疟疾横行,生活环境十分恶劣,不少人客死他乡。而按照汉人的传统观念,落叶归根,人死后尸骨必须还乡入葬。
由于山高林密,虎狼成群,很难雇到车辆和担架。而棺木沉重,人力单薄,难以长途运输。水路也凶险,暗礁密布,船只常常沉没,加之那时人迷信,船夫不愿意装运死尸。何况,那些死者都是穷人,也付不起昂贵的运费。
于是,“赶尸”这种营生就应运而生。
按行规,不能叫赶尸的老板为“赶尸人”,这是犯忌的,应该含蓄地叫“先生”。也不能把死者叫死人,应叫谐音“喜神”。而且,干赶尸这行不能沾女人。丧主与“先生”谈好价后,交付银两和尸体,说明到达地点,就可以上船先走一步了。
每次赶尸,必须有两具以上尸体,这是规矩。等到尸体够数了,天一黑,“先生”就开始设坛、焚香、烧纸、念咒……
施了法之后,尸体便听从指挥了。
据说死尸双臂平平地伸出去,全身僵硬,四肢不能弯曲,行走时像麻雀一样朝前跳着走,他们头戴高筒帽,用黄纸遮脸。尸体能前行、转弯、上坡、下坡,只是不能后退,也不会让路。
有的说赶尸人是一个人,一路走一路敲铜锣,或者摇铜铃,提醒夜行的人不要冲撞。另一只手拉一下草绳,尸体就朝前跳一跳,就这样缓缓前行。
有的说赶尸的是两个人,分别叫“大尸命”和“少尸命”,他们手持辰州符和赶尸鞭,一前一后,驱赶死尸。
纵然是三伏天,行尸十天半月也不会腐臭。赶尸一般走的都是荒山险路,昼伏夜行。天差不多亮时,就赶到一个专门为赶尸人服务的旅馆休息。
这种收留尸体的旅馆,大门都是朝里开,十分厚重,涂着猩红色,像立起来的棺材。门后则是停放尸体的地方,他们直橛橛地倚墙站立。除了赶尸人,没有人碰那两扇大门,包括店主。那两扇大门,不论春夏秋冬,白天黑夜,从来不关门。门后永远在阴影中,那是个阴森森的禁区。因此,当地都有忌讳小孩到门后玩耍的说法。
好,我们现在来想象一下那恐怖的赶尸场面——
一条荒山野岭的崎岖山路上,四周的树木黑糊糊的,高高的夜空上,挂着一弯冷月。这时,万籁寂静的林中传来一阵清脆的铃铛声。这人迹罕见的深夜,突然出现了一队赶路人,使林中各种野物虫鸟也屏住了呼吸。
铃铛声越来越近,可以隐隐听见脚步声了。那脚步声很古怪,好像几双脚同时在朝前跳:“唰!——唰!——唰!——唰!”
终于,我们睁大的恐惧目光看清了!借着夜色,可以看到走在前面的人穿着一件深蓝色的道袍,背着一个包。他一边走一边摇着铃铛,无疑这是先生了。先生后面跟着高高矮矮几个人,这几个人都戴着高筒毡帽,穿着宽大的黑袍子,做工粗糙。看不到他们的脸,因为他们的额头上粘着黄表纸,垂下来,上面画着怪兮兮的符,这是被赶的尸体。
他们上肢平伸,身体僵硬,一举一动就像一个人。他们跳得很整齐,很专注,很卖力,很生硬。湘西古老的赶尸场面出现了!
空旷的山野间,只有那恐怖的声音特别刺耳:“唰!——唰!——唰!——唰!——”